六七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六七看书 > 人在洪武,朝九晚五 > 第二十二章 祥瑞!这是天大的祥瑞!【求追读各种

第二十二章 祥瑞!这是天大的祥瑞!【求追读各种 (第2/2页)

尤其是田中仍有三成多的水稻。

这么一看,这块季秋亲手耕种的稻田,亩产能够和和太湖上等田地,并驾齐驱,已是必然!

众文武瞠目结舌,呆呆地望着仍在稻田中忙活的季秋与朱元璋,心底忽的涌上来一个想法!

季秋这小子,莫非是上苍眷顾之人?

真让他赶上了百年难得一见的祥瑞?

他们实在是不愿意,将稻田的收成,和季秋那套荒唐的耕作方式,扯上关系。

只能用“祥瑞”的说法,拼命说服自己!

等到这一亩地收完,“祥瑞”一说,更是在他们心中刻上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烙印!

“活动活动筋骨,真舒服!”

“尤其是收庄稼,出汗都出的咱一阵通透!”

朱元璋大步走到众官员面前,接过毛骧早已晾好的茶杯,一饮而尽,询问道。

“给咱说说,这亩地收了多少粮食?”

“咱估计,应该有个三石多?将近四石?”

只能说朱元璋久不务农,猜测的还是太保守了!

“上位...上位!”

常遇春瞬间凑到朱元璋面前,张牙舞爪,本就硕大的两个眼珠,此刻就像是要瞪出来似的。

“四石六斗,四石六斗啊!”

“除了太湖,我等何曾在其他地方,见过这样的收成啊!”

这番话,常遇春说的是无比艰难,语气中满是不可思议,足可见他此时的震惊!

“噗!”

将口中的茶水如瀑布般喷出,朱元璋用震惊的目光审视着在场的所有官员,难以置信道。

“多...多少?”

“四石六斗?”

负责称重的户部官员赶紧上前一步,斩钉截铁的保证道。

“回吴王,确实是四石六斗!”

“我等换了五次秤,每个秤称重三次,结果都是如此!”

“万万不会有错!”

朱元璋先是一愣,随即眸中精光乍现,立刻对着毛骧大吼道!

“毛骧,你马上给咱带着人,半个时辰之内把这几垧地,统统收割出来!“

下完命令,朱元璋又看向户部的官员。

“你等继续给咱称重,不能错了一丝一毫!”

“臣等领命!”

半个时辰后,季秋精心耕耘的水稻,已然变成了秤盘上一袋袋带着外壳的稻谷。

“启禀吴王,称重已经结束...”

“所有稻田都在亩产四石左右。”

“这三垧地的均亩产,更是有四石一斗!”

这话一出,不少官员都用满是嫉妒的目光看向季秋。

一亩地收成好,还能是凑巧。

可所有稻田的收成都这么好,可就不是凑巧能解释的了!

祥瑞!这就是天大的祥瑞!

可恶!竟让这黄口小儿走了狗屎运,碰上这天大的祥瑞!

均产四石一斗,哪怕是在太湖地区,也是可以被记入史册,大书特书的绝顶收成了!

像是刘伯温之类的高瞻远瞩之辈,已经开始暗自思忖季秋这套法子推广开来之后,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!

不过季秋能取得这样的收成,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。

紫禁城外的田地,本就肥沃,之前更是无人敢来耕种,积攒了相当的地力。

季秋种的虽是晚稻,也因此和单季稻差不多。

而单季稻的产量,向来是要远远高于双季稻的。

并且季秋能够亲自把关,严格按照系统给出的优化方案,进行耕种。

若是换了一个人,就算得到季秋整理出来的方法,恐怕也没有这么高的产量。

但朱元璋可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。

他只知道,今日的亩产,绝非是什么祥瑞,而是刘伯温和季秋总结出来了一套,能够让大明水稻亩产猛涨,可以推广开来的耕种之法!

平均亩产二石的金陵,在这套法子下,亩产已然翻倍!

等到推广开来之后,就算没有这么夸张的效果,仅仅是增产五成,甚至是三成!

那也是大明建国初期,不,是纵观史书,都前所未有的壮举!

这么一算,咱岂不是凭空又多出了小半个大明?

想到这,朱元璋哈哈大笑,大袖一挥,豪迈道。

“刘伯温,季秋,潜心务农,耕种有功!”

“更是赶在开国之前,给咱送上了一份天大的祥瑞!”

“传咱的命令,三日后,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吴王府,跟咱一起商议,给他们二人的封赏!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本站防护由 速盾独家赞助防护,被攻击选 速盾